甲骨文十天干源于星象说,长沙开福区算八字命理准的大师

摘要:上古传说称,仓颉等受“鸟兽之文”启发造字,此“鸟兽之文”不是指地上鸟兽,而是指天上星象。甲 骨文十天干字,是一年十个季节月的符号,分别取象鬼、七星、角、亢、氐、五帝坐、轩辕星、牛、虚、危、 参、井等星宿。十天干所取象之星宿,全部位于黄道之中,或黄道近旁,与十二地支取象于新月始见之星座不 同,可见十干与十二支之创制,关乎天象观测、历法制定及对于相应的季节月的命名。甲骨文当是殷代的“传 天数者”,亦即彼时的天文学家的发明,且是先由某些个人创造完成主要的文字群,然后在短期内形成一定规 模,而不是长期演化发展的结果。

一、文字起源传说的天象解释

所谓“十天干”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“十二地支”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 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此必是最早所造的一些文字。甲骨文有六十干支表,关于“十二 地支”之起源,郑文光先生说: 十二支者,不是直接记述朔望月的月次,而是描绘十二朔望月有关的星象,即十二个朔望月 中新月始见时(古代称为“朏”,即初三)其附近的星座。[1]121 郑文光先生认为,上古时,人们以新月始见为月首,如十二支之首为“子”,原于“参宿”,传 说中夏代初世“新月始见。正在参宿五(猎户座)北面不远处。由于春分日前后黄河流域一带开始春 耕生产,因此,把这个新月所在定在的参宿作为十二支之首,是完全合理的”[1]124。他论证“子”字 起源,是将觜宿、参宿连线而成。其他地支丑、寅等也皆连线星宿而成。不唯十二支,冯时先生论证 甲骨文及金文“龙”字,由连接东方苍龙从角宿到尾宿的连线而成。[2]美国学者班大为认为,甲骨文 “帝”字源于公元前 13 世纪的北极星及其附近星座。

郑、冯、班大伟诸先生之说十二支及龙、帝字的起源,都很有道理。 十二支等造字源于星辰,十天干恐不例外。许慎或知“天干”“地支”关乎时节,然许慎《说文》 以草木生长之状态解释甲、乙等十天干及子、丑等十二地支,自然尚未达其根源。 古人造字,暂且不说一般的象形字,如日、月之类,随物画其形即成;或用指事法造上、下等, 我们要强调指出的是,上古造字必有取于天象者。《易·系辞下》云:“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 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 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[4]许慎《说文解字·叙》云:“及神农氏,结绳为治而统其事,庶业其繁,饰 伪萌生。黄帝之史仓颉,见鸟兽蹄迒之迹,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,初造书契。”[5]1306 许慎似认为“仓 颉”是靠辨别鸟兽活动的足迹而得到启发,从而创造了文字。《文心雕龙·练字》云:“文象列而结绳 移,鸟迹明而书契作。”[6]亦沿袭许慎之说。 文字的创造受到鸟兽活动足迹的启发,这一观点是值得怀疑的。且不说鸟类绝大部分巢于树上, 并没有什么“足迹”可以留下,兽类其实也一样,虽其脚掌有别,但上古森林植被状况极好,野兽大 多生活于山间林木茂盛之处,并不活动于裸露的土地上,它们的足迹应该较少被留下。饶宗颐先生以 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鸟纹为“鸟迹”,是文字之始。他说:“我们看安特生《考古记》中有不少西北彩陶 绘有鸟纹,河姆渡作鸟纹的更多,说‘鸟篆’源于‘鸟迹’,正有陶器纹样可为佐证。”[7]然彩陶上的 鸟纹至多只有符号的性质,彩陶鸟纹发展为文字的证据根本没有。 许慎等人之说,或源于对《易·系辞》“观鸟兽之文”等语的误解。《易·系辞下》所云“鸟兽之 文”,不是指地上动物之纹理,而是指天上的星辰,与上文“仰则观象于天”对应。清代学者李道平 注《周易·系辞》时引三国吴陆绩之言:“(鸟兽之文)谓朱鸟、白虎、苍龙、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经纬 之文。”陆氏是有名的天文学者,其说很有道理。李道平又云: 独言“庖牺观鸟兽之文”者,史称太昊造甲子,作旋盖,箸躔舍。《隋志》云“盖天者,周 髀是也。本庖牺氏立周天度,其传则周公受之于商,周人制之,谓之周髀。”盖天本无度,圣人以 日行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奇而一周,故分天度以为之数,以记日之所行。既分天度,乃假物以志之。 二十八宿列布四方,故以是为当度之星,是二十八宿始于庖牺,故特言“鸟兽之文”也。又《礼 纬·含文嘉》曰“伏牺氏德洽上下,天应以鸟兽文章,地应以河图洛书,则而象之乃作《易》。” 故云“观鸟兽之文,则天八卦效之”也。[8]622-623 李氏引古代典籍谓《易·系辞》之“鸟兽之文”,指天上之星象,用以阐说八卦之原,说得很对。 而古人大抵认为八卦与文字同源,所以八卦受鸟兽之文启发而作,亦即文字源于天上星象之证,所谓 “太昊造甲子,作旋盖,箸躔舍”,将甲子字与天盖、二十八宿联系,不为无因。许慎等误解鸟兽之 文为地上鸟兽之迹,可能是因为他未及见甲骨文,不能发现原始文字多与天上二十八宿星象相关联;

二、甲骨文十天干与二十八宿星象

《鶡冠子·近迭》指出:“鶡冠子曰‘仓颉作法,书从甲子。’”陆佃注:《鶡冠子·近迭》指出:“鶡冠子曰‘仓颉作法,书从甲子。’”陆佃注: 仓颉,黄帝之史,初见鸟兽蹄迒之迹,始造书契。日始于甲,辰始于子。干支字很有可能是甲骨文最初所创造的文字。唐兰也说十干与十二支都是原始文字,我完全同意。 但他认为从甲到癸的十干是用来记日的,则不能苟同。[10]十干与十二支一样,原来也是用来记月的。 甲骨文“十天干”,又称“十日”,与十二支关乎新月所值之星象不同,它们似以太阳经黄道所 值星象为据而形成。十天干原非指今日、明日之日,而为一年十“节日”之日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之 “一之日”“二之日”“三之日”云云,皆指月而言,谓“一之月”“二之月”等。上古时代,分一年为 十个月的“阳月”与分一年为十二个月的“阴月”这两种历法是同时存在、同时应用的。《豳风·七 月》中的“一之日”“二之日”等用的是阳历月,“五月”“六月”等用的则是阴历月《广雅·释天》: 甲乙为干,干者,日之神也。寅卯为枝,枝者,月之灵也。[12]285 十天干原义指十个季节月,天干之字来源于天象,也即鸟兽之纹,因为古人将天上星象比作鸟兽, 东方苍龙、南方朱雀、西方白虎、北方玄武之类的“四象”即是如此;

鬼车正合“舆鬼”之意,舆鬼为鸟又为车。而“十头”之说,或由鬼宿为十干之首讹成。鬼车鸟 又名九头鸟,其传说或亦由鬼宿而起。传说九头鸟在元旦活动,据日本学者山田庆儿说,在河南省巩 县,元旦时,有在院中点燃事先准备好的柏枝以为熏,但不使火焰高起来的习惯。关于其意义,据说 是:“天上住着九头鸟。此鸟于元旦之晨好与他鸟争斗,但若此鸟斗败负伤,其血落于地上,则所滴之 家必遭大祸不幸,故自除夕特燃柏枝为熏,其烟升至高空,九头鸟惧于烟乃逃之,故可不必担心血落 己家,而免其灾害。”[17]九头鸟于元旦出现之传说,当源自鬼宿之为十干之首,鬼宿属鸟星,又是正 月之象。 鬼宿南有“纪”一星,《晋书·天文志》说“主禽兽之齿”[18]306。纪有星纪,即天时中的大标志 的意思,鬼宿有属星纪的一星,昭示了鬼宿曾作为“纪”星存在。 鬼宿南面“天社”六星,郑玄注《周礼·春官·宗伯》云:“天社在东井、舆鬼之外,天社,地 神也。”贾公彦疏引《星经》:“天社六星,舆鬼之南。”[19]848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共工氏之霸九有也, 其子曰后土,能平水土,故祀以为社。”[20]155-156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亦有记载:“共工氏有子曰句 龙,为后土,此其二祀也,后土为社。”[21]759《晋书·天文志》:“弧南六星为天社,昔共工氏之子句 龙,能平水土,故祀以配社,其精为星。”[19]306 鬼宿南面设立“天社”星,很值得玩味。平水土者是禹的功业,所以“句龙”指的当是禹,禹为 鲧之子,共工急读正为鲧。禹平水土非指禹治洪水,而是制历及确定分野等。② 鬼宿南“天社”六星 的设置,蕴含着天干等文字的创造与历法制定存在某种内在关联;

余论

十天干所取象之星辰,全部位于黄道之中,或黄道近旁,与十二地支取象于新月始见之星座不同, 可见十干与十二支之创制,同为测定季节月而为,上古分一年为十个月的太阳历与分一年为十二个月 的太阴历两种历法是同时使用的。 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载:“有女子名曰羲和,方日浴于甘渊。羲和者,帝俊之妻,生十日。” 《大荒西经》:“有女子方浴月,帝俊妻常羲,生月十有二,此始浴之。”生十日与生月十有二,说的 正是分别创造了不同的历法。生十日之羲和,在《尚书·尧典》中似化身为“羲和四子”,他们观 测四仲中星并举行相关的祭祀礼仪:“寅宾出日”与“寅践纳日”是说“迎日”与“送日”的礼日仪 式;“日中星鸟,以殷仲春……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……宵中星虚,以殷仲秋……日短星昴,以正仲 冬……”[26]39-40 是说在二分、二至这样重要的时节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。 帝俊被认为是“南方朱鸟”的化身,他的妻子“生十日”的传说,与十天干始于南方朱雀的“鬼 宿”“七星”等星宿相应,这样的传说的出现大约并不是偶然的。 甲骨文十干字商人所创,商人有崇拜日神之习,且商人的日神崇拜与祖先崇拜是结合在一起的。 商人相传先公先祖是十干之子,正是日神崇拜,也是星辰崇拜的反映。郭静云指出: 在商人的信仰中,十日先祖并非具体的祖父母,而是传说中远古时期治理天下的神圣英雄, 这些英雄可能被视为“日之子”,具有超凡的神奇本质。而自上甲以降的历代考妣,才是王朝真 正的血缘祖先。[52] 甲骨文十干字,取象于黄道及其附近之星座,可见商人的十日先公,其原型为天上的星象,反映 了商人星象观测的持续与深入,也说明商人的占卜同时具有星占的性质。 源于天上星象的甲骨文当然不止干支字,有学者已经证明“帝”“龙”等字也源于天上星象。这 说明甲骨文可能是殷人的发明,且是由某些个人创造完成主要的文字群,然后在短期内形成一定规模, 而不是长期演化发展的结果。一些原始文化遗址,如半坡、姜寨、大汶口等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, 有些学者将其视为原始文字,这实在有欠妥当。陶器符号不一定且事实上也并没有演化成文字。姜可 瑜先生指出: 汉字的产生不是等距离地、比肩式地、稳步渐进地运动的过程,而是在一个短时期内急剧地、大量地产生出来的,这个时期就是殷墟的时期,亦即商代后期。[53] 而王宁先生则进一步考证传说中造字的仓颉、沮诵为商代盘庚旬与小辛颂。王氏谓“仓颉”当 是“商旬”二字之音变,盘庚名旬,事见《竹书纪年》:“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,曰殷。”“沮诵”当作 “祖诵”,即盘庚之弟小辛颂,乃继盘庚而王者。小辛名颂亦见《竹书纪年》:“小辛颂即位,居殷。” 王宁认为,盘庚到小乙时期卜辞恐难发现,因为这段时间正是殷墟文字由产生到成熟定型的过渡阶段, 这时文字并没有被广泛应用,更没有用来刻署甲骨卜辞。[54] 姜、王两位先生的说法值得重视,虽说笔者尚不能确认仓颉、沮诵为商王盘庚与小辛,但相信甲 骨文或滥觞于盘庚、小辛时代,相信汉字是由殷代熟悉天文的“圣人”发明的,而且汉字的发明与天 象观测、历法的制定紧密关联,这一点,不仅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可以佐证,且干支字的起源可谓提供 了确凿的证据。

标签

发表评论